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第四期“蒲公英”科普发布厅走进兴化梨科技小院

7月11日,2025年第四期“蒲公英”科普发布厅活动在兴化梨科技小院举办。本次活动将“讲台”搬到小院和梨园,通过“移动的科普讲堂”,生动展现科技小院师生用科技解锁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在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梨园中,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兴化梨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小治教授,深度解析了团队的研究工作。王教授介绍说“我们为江苏省梨园土壤做‘深度体检’,团队构建了覆盖全省170多个梨园的精准土壤健康诊断体系,不仅分析常规养分,更深入洞察土壤结构、微生物活性等健康指标,绘制全省土壤“大数据地图。以此为依据实施‘一地一策’精准改良——从苏南调酸碱到苏北补有机质,辅以树体营养诊断闭环管理,确保每一份土壤养分都能转化为清甜多汁、脆爽浓香的高品质梨果。”

面对传统清耕方式的弊端,王小治教授团队攻关的果园生草覆盖技术成为关键突破点。王教授解释道“这如同为果园穿上量身定做的绿衣裳。大田验证表明,豆科与禾本科草本协同覆盖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结构、激活微生物,在200亩示范区成效斐然”。团队运用先进的同位素示踪技术,清晰揭示了“碳”在果园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路径。“我们的小院就是一个微型碳汇银行,实现了降本提质和固碳减排的双丰收。”

科技小院同样也是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沃土。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生院长赵英东介绍说,“在‘双导师’护航下,研究生团队累计驻村百余天,田间日志记载超200页。全年20余次“田间课堂”,迎着晨曦采土样、顶着烈阳调水肥,编写出的《梨园生草操作图解》,被果农称为‘掌上技术员’”。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锦泽同学分享他的感悟:“无数次露水挂在叶尖的清晨即开始采样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是日志本里204页的墒情记录,是埋在果园土壤中的每一个埋袋试验,更是老乡攥着我们手说‘今年梨子甜到心坎里’时那份沉甸甸的获得感。”

丰成农场主陈城则用行动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在梨科技小院师生团队的帮助下,他将自家果园率先打造成生草覆盖技术示范窗口,用实实在在的对比数据说服了周边种植户,他说:“每年组织4-5次观摩,让乡亲们亲眼见证‘好技术=好收益’!”。兴化梨科技小院构建的“土壤诊断+生草覆盖+树体营养”闭环系统,成为兴化乃至全省梨产业绿色提质增效的科技引擎。

近年来,泰州市科协稳步推进科技小院建设,为乡村振兴持续搭建产学研融合桥梁。正如镜头中年轻身影在梨树下躬身实践的图景,越来越多青年人带着课题扎根乡土,让青春智慧在希望田野上拔节生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