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科协机关,而且牵涉到学会、地方科协,整个科协系统的这样一个改革,这个改革就像我们改革方案中写到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问题导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去四化”,也就是去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娱乐化这方面,解决与科技工作者不亲、不紧这方面,要做到努力根除这种现象,努力地提升科协以及科协所属学会创新、发展和服务的能力,在工作手段上,我们更加信息化,在组织体系上更加网络化,在治理方式上更加现代化。这样来强化科学组织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使科协能够有这样新的三个特点,就是开放性、枢纽性和平台性,真正地做到我们科协的职能定位“四服务、一加强”,真正地为党领导下的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属性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能够体会科技类更好更多的公共的社会产品,这是它的社会组织属性,以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三个大的努力方向。
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扩大试点范围》,现在大家都在做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各个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科协这个学会作为它一个非常有特点、非常有独特性质的社会组织,因为它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组织,在中国科协学科分布上非常全面、广泛,而且,我们现在有207个全国的学会,其实已经覆盖了中国的最主要的科技类的学科、领域,有接近500万的会员。
他们自己虽然作为一个个体的会员,可能在研究所,也可能在大学,也可能在企业,作为学会来讲,他没有自己的独特的利益。他们实际上可以是在,比如说在科技评价、人才水平评价,在科技评估、奖励推荐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作出它自己独特的作用。
这部分职能,按照社会治理,职能应该逐步交还给社会组织来做比较好,国外也有这样的先进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当然也要发展自己的治理现代化的体系。比如说事故鉴定评价,如果是政府部门,多少有点不第三方,不那么公正,或者老百姓会直接把问题引向政府,这时候很需要有专业背景的,没有利益的,既不是发包方,也不是承接方,这样一个第三方来评价,社会组织做这个就非常好,我们学会,有的学会在这方面已经有十几年这方面的经验。
除此之外,刚才讲到了四个方面的职能,这是我们大力做。这也是符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符合国家简政放权的一个方向,也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么一个方向。我们的学会组织应该主动地去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这部分适合于社会组织做的功能,或者主动地参与,或者主动地接受这方面的委托。当然这个是要有序的一步一步来,经过两年的试点,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也做到了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地总结、聚焦,形成可问责、可负责的规则、管理模式。要让大家推广,要做到,比如在地方,我们还有地方的学会、地方的科协,这样上下联动,为国家改革作出我们社会组织的努力和贡献。
咱们工作已经陆续开展了有两年了,比如说,第三方评估,像在去年,就是对国务院的双创活动我们进行第三方,这些大量的都是学会组织做的。比如说,国家奖的推荐,我们原来有十几个学会是它的推荐单位,现在扩大了一些,也可以做这些。我们也在努力地做关于专业技术员水平这方面的,因为准入的是国家更多管,但是水平类的,比如计算机协会,在这方面做。我们也正在整理和收集。8月份我们准备开这方面的总结会,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模式、更多的经验推向社会,这样做到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我们一定要找到学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回避这个主要问题,以刮骨疗伤的决心,深化改革来做这件事情。因为现在既然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转化给学会来做,也要发挥学会组织在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这方面的作为,智库这方面的作用,以及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身要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学会是中国科协的基础组织,是我们很多工作的抓手,只有学会强了,学会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现在确实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虽然学会已经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但是确实存在着组织松散,覆盖面不强,影响力不够,有的个别学会,甚至开会就不能够依法依章地很好地履行它的民主程序,活动开展的非常不好。在这时候,我们就要直面问题,把学会做强。
主要通过四个方面:一是,改善我们的会员联系和服务制度,加大对会员的服务,加大会员的发展,加大会员的种类。我们作为一个人民群体,学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众组织,应该有更大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我们的会员制度。比如说,如果你的学会实际的注册会员不到一千名,我们就要求你必须达标,这是一类。
二是,从治理结构上入手,要建立健全学会的董事会、监事会、秘书处这样一个民主治理的体系,让各个委员会能够发挥它应有的职责和作用,马上9月份要开科协的九大,我们要修改章程,也要修改组织管理条例,这样能够让我们的依章依规更加有效,而且要严肃地执行这些规章。比如说,四年五年,我们要按期改选,那你就要履行这个义务,不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拖。比如说,理事长、秘书长履职的问题,你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我们这次推行试点,秘书长的聘任制,要职业化的秘书长来完成职业化的工作。比如说秘书处专职人员的比例、人数,能够确保我们这么好的工作计划得以落实。
三是,在治理方式这方面,也要加强改革。比如说,要在理事会或者常务理事会中,加大一线科协工作人员的比例,我们刚才说我们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要给他们服务,他们要有合理反映呼声的地方,我们协会不是只是为了小众俱乐部来服务,我们既要有大牌,更要有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这样才能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的使命、任务。
四是,我们也创新,不光是整合制,还要创新发展。比如说,我们推出了学会联合体这样一个举措,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现在有几十个学会,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把18个相关的学会组成了非法人制的联合体,联合提高做一些大的事情,国家智库的问题,青年人才培养的问题,以及他们今年年初推出了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做了一个科普知识报告,效果也非常好,这样能够有序的学会自己人管理,我们也有大学科,这样才能满足国家科技发展、科技改革对学会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就不多赘述了。作为中国科协在人才培养上,能做些什么?特别是对青年人才。我们的优势就是学会,因为学会有它独特的优势,而且在同行评议这方面的独特优势怎么样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这样的酝酿下,我们党组书记主要领导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对青年人才能不能用学会、小同行来推荐,发现那些有潜质的青年人,让他们有一个潜心的,不是完成任务式的自主的研究队伍,按照他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来做。经过我们初步的调研,发现30岁左右,特别是32岁以下这些人,多数人是在学校可能博士刚刚毕业,刚刚转入到工作岗位,更多的是在学校当助教,当讲师,或者是到研究所。这时候,他们手里没有太多的已经成形的科研成果,也缺少研究经费,既是他们研究的黄金期,因为年龄、精力和学历都有保证,但是同时也是经费的匮乏期,这时候怎么样雪中送炭,帮他一把。所以我们定义32岁以下的,由学会、同行来评议,而不特别看重他做出的成绩,更看重他是不是对这方面有热爱,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质,我们做一些更加长远的扶持计划。所以我们叫托举。他们选的研究项目是按他的兴趣,是他自己选,当然我们学会有专家来评合不合理,对整个研究过程经费使用,我们也是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宽松。比如研究经费、参加会议、出国还是买设备等等,这都可以,但是只要用了。一年给15万一个人,连续三年,持续的,这是让他自己来安排这样一个培养的计划。这样他也不是一个好象又是一个博士生培养,不是。这样来激发他对科协的潜能的迸发,我们寄希望经过几年的滚动,为国家能够积蓄一批青年才俊,将来也是和杰青进行配对,希望在一二十年以后这些人能出一些科学的大家,这特别要感谢财政部,因为这是财政部支持下给我们这样一个改革创新的基金,其实我们对它的管理是严的,但是并不是要求他们整天写报告,而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我们就要跟踪管理,让他们把他们的研发轨迹都上我们专门的网,这些小人物,这些青年人才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导师和学会也可以在这里面指导和监控,这个人的轨迹,我们要用信息化的手段,用大数据分析的手段要把他留下,看看在未来三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以后是怎样的,这也给国家整个人才培养上创新。我们是这么一个想法。当然,做得好不好,还要看年轻同志来实践,还要看社会、他们的导师、年轻同志来评价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