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市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科技尖兵的带头作用。《泰兴新闻》推出《科技群英谱》栏目,报道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展现他们敢于创新的时代风貌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工程院“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项目——智能制造装备”课题研讨会上,市晨光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善元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大型叶片数控双刀铣床”课题任务合同书。“目前,产品已设计完成,正在进行研制,研制难度相当大,全部是高科技的东西。”陈善元介绍,“以我们现有的实力和基础,加以时日,定能在国际相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世界民族之林里再占一席重要之地。”
两鬓斑白的陈善元已经69岁了,却仍旧在机床行业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谈到过往的成绩,他言辞淡定;论及自己的选择,他坚定自信。骨子里,他视理想重于一切,甘于寂寞,百折不回。
丢“金饭碗”自主创业
1970年,陈善元被分配到泰兴机床厂工作,此后又在政府部门任过职。1982年,陈善元离开政府部门回到阔别4年的老厂,担任厂长,负责市机床总厂的生产及产品开发工作,一举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并从1994年起,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世纪90年代末,他毅然辞去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谢绝外资企业的高薪聘请,白手起家开始了晨光公司的自主创业之路。“中国的数控机床技术实在太落后了。我不图吃、不图穿,就是要为民族工业贡献绵薄之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技型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与源泉。特别是在制造业之母的机床行业,如果没有创新,将难以立足。”陈善元就是这样带领自己的团队,研制成功CGK-18数控电极螺纹梳加工机床及CGK-21全数控接头双螺纹梳加工机床两种新产品,一举开创国内先河。
创新发展 进军世界
“10余年创新发展,泰兴晨光前进了六大步。”陈善元总结说,第一步就是创新推出的两大产品;第二步是系列化研制相关配套数控机床,实现成套成线供货,为炭素行业整线改造提供设备;第三步,通过不断改进、提高,研制出最先进的全数控接头自动加工线,无论在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软件控制水平等均达到或超过了日美进口接头自动线;第四步,成功研制新型数控电极加工线;第五步,相继研制成功数控精密高炉炭块铣磨加工机床和CGKRZ04全数控炭块自动加工线。“而第六步就是签下国家第四代核反应堆‘堆内构件成套精密加工设备’供应合同。”如今,该设备已完成制造、安装、调试,并通过国家核电部门验收。
“今年以来,我们在数控机床上进行重大创新,制造成功中国规模最大的数控机床,加工长度最长可以达到10米以上,解决中国一大难题。”陈善元自信地说,“同时,我们跟德国专家进行技术合作,新一代的机床正在研制,研制成功后,我们的机床将达到德国跟瑞士的水平。如果我国能全面利用自己的机床,中国的整个工程部件行业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基本上跟欧洲平起。”
科技创新 永无止境
如今,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陈善元也将此作为终身的追求。展望未来,他深情地说:“我只是希望为国家多做几件创新的东西。比如我们正在承担国家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项目‘863计划’,另外,我们还创造性地应用现在的技术,对旧设备进行绿色再制造,在这方面我们走得比较远,工作量也比较大。”
“我的座右铭是‘不知足者常乐’。”陈善元说,“只要我能活一天,我就希望能做一些创新的东西,能够为国家填补一些空白,在技术上多搞一些新东西。活着的时候能够为人间留下一些痕迹,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