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科协切实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找准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市供销合作社共建农业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共同打造“蒲公英”科普惠农“工坊”,推动服务组织与农民利益有效链接,新建“蒲公英”科普惠农“工坊”13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8个,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10项,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智力支撑。
一、突出先行先试,建立融合发展新机制
1.深入调研找问题。通过走访调研,掌握基层实际需求。实地走访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了解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冷藏保鲜、农民培训等服务情况,掌握基层对科普赋能乡村振兴的需求。摸清基层供销社分布情况、日常运营状况,收集科普惠农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基层农技协的种类、组织结构、工作质态等情况进行摸底,着力破解基层供销社与专业协会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难题。
2.先行先试谋思路。按照“先试点、后示范、再推广”的思路,2021年在1个市级单位、12个专业协会进行试点,指导兴化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该市供销合作社进行全面合作,在姜堰鸿程香菇协会、好润特种水产养殖协会等1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供销社基层站点进行融合式创新发展试点。研究制定“工坊”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基层社与协会同向同心,联手联动,确保“工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营,为全市推进“工坊”建设探索可行路径。
3.建好队伍强引领。加强党的领导,广泛吸纳行业相关人员共同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共同建强“工坊”人才队伍。突出党建引领,各“工坊”成立临时党支部,真正把农技协建成党领导下的服务“三农”工作的协会。按照专业特长、服务内容不同,与基层社共同组建了“工坊”惠民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依托各专业技术协会吸收基层社业务骨干、当地乡土人才(含部分“四长”)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由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任科技志愿服务队长,将科普科技服务直接送到田间在头,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科普服务的满意度。
二、突出兴农富民,打造科普惠农新生态
1.创办工坊“专家门诊”。开展农业新技术咨询服务,在“工坊”设立“科技门诊”,组织农技协会员每周在“工坊”坐诊2—3天。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时点,由市区农技协统一聘请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会长、家庭农场、种养户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指导。近两年,共39名专家教授先后在“科技门诊”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累计服务种养殖户1000余人次。各“工坊”利用各地科普画廊、科普展示墙、科技展板和科普灯箱等方式,科普相关农时季节百姓关注的种养殖知识,形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科普场所,把“工坊”建设成为农业新技术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
2.办好工坊“惠农讲堂”。在“工坊”开设“新型”农民培训课堂,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电商服务专项培训,以“农技协+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开设田间学校“送教下乡”,为农户提供产品开发、包装设计、网店运营、产品追溯等专业指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两年来,“工坊”共开展各类技术指导和培训28场次,进行现场技术指导100多场次,培训各类人员1300多人次,帮助培养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450多名。
3.积极参与“科普惠农”。每年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工坊”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绿色经典协会、水产养殖协会、蛋鸡绿色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等20多个专业技术协会积极参与到各地的科普活动中。今年以来,全市各“工坊”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近300场次,科普惠农成效日益凸显。
4.创新试点“技术托管”。各地“工坊”创新托管服务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农业作业环节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技术托管服务。目前,这项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托管面积1万多亩。下一步,将推动托管服务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制定“工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推动“技术托管”实现环节服务标准化和全程服务定制化。
三、突出合作共享,拓宽农业服务新思路
1.重视人才培育。加强“工坊”成员素质提升,组织基层社、专业技术协会会员开展复合型人才岗位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开展岗位培训6场次,受益会员110人。力争把基层社的工作人员培养成农技协的骨干会员,把农技协领办人培养成供销社的业务骨干,着力提升“工坊”会员综合服务能力。
2.强化阵地共享。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基层社的现有阵地,每年倾力打造12家“蒲公英”科普惠农“工坊”,常态化开展科普培训、科普讲座等服务。利用基层社的销售渠道,推进科普惠农产品走进供销系统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开设“蒲公英科普”惠农产品销售区,形成“农户—种养加工基地—专业协会—电商平台—消费者”供销链。目前已选送30个特色惠农产品上线销售,有效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立足平台共建。在供销系统为民服务网站上开设“蒲公英”科普惠农“工坊”专栏,充分发挥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服务站、科技专家服务团等资源作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两年来,初步建成了区、镇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