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技智库 > 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
关于对市民开展“感染性疾病”防疫知识科普教育的建议

2003年一场SARS,来无影去无踪,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又一次让疫区猝不及防,让疫情扩散全国。SARS以后,随着疫情的解除,国家加大了疾病控制的投入,但在感染性疾病防疫科学知识与技能普及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感觉。   

回想七、八十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到处是横幅标语,谁都知道要除“四害”(尽管后来有专家否认了其中的有些做法)。而现在病毒性疾病反复肆虐,却少有人知道怎样预防和应对。各医疗机构的胸痛中心、猝死中心纷纷挂牌,“心肺复苏”技能的全民培训亦如火如荼。可是很少看到“感染性疾病”防疫知识的科普,甚至不少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将《传染病护理学》的课程放到了选修课中,有的索性不开设这门课。医疗临床专业的三级分科,硕士、博士的专业定位,更是使临床医师知识与技能只深不广,加之传统的传染病发病减少,大家都“刀枪入库”了。当疫情扩散,民众便不知所措,医疗卫生行政机构措手不及,甚至一些医务人员也不知所措,一度出现恐慌。

作为一名干过传染科、做过护理管理又经历过SARS的老护士,笔者建议,相关部门要每年常规性开展市民“感染性疾病”防疫知识的科普教育,增强市民防疫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这项科普活动面广量大,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逐级落实,一直落实到居委会、村组织,并有专项经费。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可利用各级专业学会、协会的力量,以及医学院校的师生资源开展科普教育。

二、精选科普内容

将各类感染性疾病防控相关知识、个人防护及防止疫情扩散的方法与技能(如洗手法,戴、脱口罩、手套法,避染纸使用)等,重点是家庭普通消毒隔离方法(如排泄物处理、空气、餐具、卧具、洁具、毛巾等的消毒),列入科普内容。

三、抓实培训宣传

可由专业人士深入社区、单位、学校等开设讲座,一层一级从骨干培训起,形成网络逐级下沉,深入到每家每户。组织民众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现场培训演练(就象消防演练一样),凡接受培训者必须达标,不得走过场。此项科普活动要常态化、制度化,切不可只摆摆展台,挂挂横幅,搞搞义诊,过了那一天就拉倒,要像当年搞“爱国卫生运动”一样重视普通老百姓“感染性疾病”的防疫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在疫情过后,痛定思痛!通过科普使大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维护社会安定,做到不制造疫情、不扩大疫情、不惧怕疫情!(泰州市老科协卫生分会  蔡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