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人走访调查了有关农业部门,并与部分基层农技人员及种田大户就小麦后期田间管理进行跟踪了解,得知今年我市小麦生育进程较常年明显提前,小麦穗期“一喷三防”在即。虽然“一喷三防”工作年年都要抓,但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小麦赤霉病流行高风险,防控工作的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为此,建议要高度重视今年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努力做到物资早准备、宣传早发动、措施早落实,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一、小麦病情特点
赤霉病是我市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据农业部门测报分析,今年多种因素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有利:一是田间菌源充足,稻桩带菌率为近5年最高;二是品种抗病力弱,我市主栽小麦品种的丰产性虽好,但均不抗病;三是易感病期拉长,地区间、田块间小麦抽穗扬花期分别相差15天以上和5天以上,大大增加了感病几率;四是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危害。此外,近期小麦白粉病、蚜虫发生呈快速上升趋势,需加强监测,统筹兼顾防治。
二、存在问题及难点
1.部分种粮大户惜工惜本,防治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粮价下滑、成本上升,种粮大户利润缩水,个别甚至亏本,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农民种粮惜工惜本的思想比往年可能会更加突出。此外,为减少农药抗性、提高防治效果,各地基本淘汰了抗性强、防效差的多菌灵,推广新型高效低毒农药。据调查,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每亩5.2元左右, 氰烯菌酯约10元,丙硫菌唑达12元,分别是老品种(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价格的1.7倍、3.3倍和4倍,同时还要加杀虫剂、叶面肥,一次用药每亩少则10几元,多的20元以上,这对种田大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部分基层群众麻痹侥幸,防治病害的自觉性不够。在多年赤霉病防治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病害流行第二年重视、第三年就会有所松懈的现象。而我市2016年以来,小麦赤霉病一直发生较轻,不少农民对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有所淡化。因此,要努力予以克服,始终紧抓赤霉病防治这根弦,坚决摒弃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3.专项用于“一喷三防”物资补助逐年减少,防控措施落实难度相应增大。据初步了解,2020年省财政重大病虫害补助资金目前尚未到位。各市区对今年“一喷三防”的物资准备和调度工作均有考虑,可借鉴泰兴做法,泰兴通过相关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招标采购农药410万元,可防治60余万亩次,满足该市小麦赤霉病第一次用药(第二次用药由农户购买)。
三、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今年小麦“一喷三防”。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夏熟是基础,夏粮丰收、全年粮食生产主动。小麦赤霉病属于可防不可治的病害,抓好“一喷三防”是夺取丰收的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今年夏粮的产量、品质和农民收入。应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工作要求,健全防控机制、加强组织发动、搞好技术服务、落实防控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2.科学防控合理用药。关键要做到坚持适期防治、选用对路药种、施用高效药械,努力实现防病治虫与农药减量的有机统一。农药选用上,要大力推广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停止使用多菌灵,并交替用药,提高防病效果;施药器械上,要大力推广植保无人飞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精准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3.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充分调动和引导各类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全面投入到赤霉病防控中来,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切实提高防治的组织化水平和专业化效果。市(区)应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用于防控物资补贴,调动防治积极性,引导群众加大投入。此外,应加强农药等防控物资调度,搞好需求对接,确保对路药剂正常供应,防止出现“无药可用”和“哄抬物价”的现象。(泰州市老科协农业分会 高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