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加工“兴化香葱”为主打的兴化脱水蔬菜产业创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于九十年代初期,现已成为全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中的特色产业。“兴化香葱”集体注册商标,经国家权威机构评估品牌价值已近40个亿,在全国374个农产品公用品牌评估价值中排名37位。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将行业内种植和加工的“兴化香葱”评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20年2月国家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将“江苏省兴化市兴化香葱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为国家级“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近日“兴化香葱”被欧盟理事会确认为授权保护的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兴化享有“中国果蔬加工第一县”的美誉。
一、基本概况
兴化脱水蔬菜企业现有86家,主要分布在兴东、垛田、开发区等地,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泰州市龙头企业13家。31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30家企业通过IS09000、IS022000系列认证;50多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证书;3家企业基地通过国家级GAP认证;3家企业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6家企业产品获得了国际认证;全行业已有国内品牌26个,国际品牌4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各3个,泰州市知名商标和产品各6个;拥有各类科技专利数135个。
近年来,兴化脱水蔬菜企业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勇于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研发新产品。产品已由单一的传统AD(烘干食品)产品,发展到包括FD(冻干食品)和IQF(冷冻速食品)产品系列,形成了包括脱水蔬菜系列、保健品系列、速食品系列等四大类,质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标准。全行业日常年安排就业职工近2.6万人,年发放工资15亿多元,带动农民3.6万多户,产生各类经纪人1500人。已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年加工脱水蔬菜干制品15万多吨,消化各类蔬菜160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盟、日韩、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46.62亿元,同比增长3.2%,出口创汇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9%。年销售总量占全国40%以上,年出口占全省出口蔬菜总量的60%以上,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产成品集散地。
二、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由于受到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脱水蔬菜行业同样也面临了巨大冲击。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就企业复工复产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为脱水蔬菜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企业深为感动。但随着企业常态化的运行,一些有利于企业的政策条规却在实际操作中成了企业“头疼”的问题。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免抵增值税”手续繁琐,统计口径不一,挫伤企业生产积极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脱水蔬菜行业出口税率为增13%退13%,农产品收购抵扣10%的增13%,只缴纳3%。但需要进行收购明细,而这种手续十分繁琐。拿收购香葱来说,企业通常都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上收购香葱,税务部门要求:1000元以内的可以通过现金直接结算,但1000元以上货款须要通过银行汇款才能形成有效抵税凭证,而这种操作方法葱农不愿接受,企业操作也十分麻烦和不便。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以“做单”的方式加以应对,税务部门明知“做单”是假,却采取默认的态度。每天收购香葱每单都需要依据身份证逐一逐单进行登记造册,开据收购发票,方可形成抵税依据,否则不予抵税。有些企业仅此一项工作就需要派出专人负责,每月需形成七八千份高达办公桌高的抵税收购单,企业叫苦不迭。脱水蔬菜企业的产品出口份额相对较高。这些企业增值税的交纳通常都是以“免抵增值税”的方式交纳的,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上没有“免抵增值税”相关栏目,地方财政统计口径反映不出企业为国家出口创汇的税收贡献份额,使内外销企业经营实绩反映不一致,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二是不同区域用气价格差别较大,部分企业负担过重,只能迁址异乡。脱水蔬菜企业离不开用气,早期,脱水蔬菜企业各家都是自己烧锅炉产气。随着企业区域规模的形成和环保及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管理规范,采取了区域性集中供气,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给部分企业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具体就拿开发区和兴东镇两处来说,开发区的供气价格平均为203m3,而兴东镇则为238 m3,也就是说企业等同情况下,且不谈潮气与干气的差别,兴东的企业每天需增加近5千元的支出,由于生产成本加大,导致企业不愿自己生产,往往通过外协加工来解决订单问题,造成本土企业用工减少,生产环节要素包括农民的种植销售、用电等减少,直接影响地方税收和农民收益。兴东镇已有6家企业外迁,到东台等地去计谋求发展。
三是鉴定标准不统一,导致税率不同,企业深感困惑。脱水蔬菜企业产生的产品通常分为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两类。目前沿用的征收增值税率标准基本还是89年的标准,分别为初级加工(内销产品)的9%,深加工(出口产品)的13%。但相关职能部门在产品鉴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执行标准不统一,解释依据也各执一词,甚至是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出具的鉴定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以农产品出口企业所缴纳增值税率产生了明显影响,使企业深感困惑。
四是食品企业申报生产许可证难,企业叫苦不迭。随着脱水蔬菜企业在新产品方面研发创新力度的加大,申报生产许可已成为常态。兴化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主管部门,按照食品的风险程度,结合食品原料、生产工艺等对食品生产实施分类许可,同时负责许可申领、受理、审查、发证。但是泰州市生产许可证的申领是在政府行政审批局,为食品的分类等事宜经常和市场监督管理局有争议,使生产许可迟迟办不下来,影响了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生产。
五是银行缺乏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今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世界经济普遍受到影响,国际物流不畅,国外客户所在国受疫情影响,使得正常的进出口通关手续变得更加繁琐,直接导致客户的收货、付款周期延长,资金回笼变慢,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这种情况下,部分脱水蔬菜企业迫切需要银行给予信贷支持。但部分银行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借口风险评估,不能予以放贷,反而对一些资金运转正常的企业登门“送贷”,对需要信贷的企业摇手“控贷”。
三、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要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有效的政策帮扶。兴化市脱水蔬菜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不懈奋斗外,还得益于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为了更好地助推脱水蔬菜企业健康发展,确保各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地生根开花,政府应着力加大政策法规的落地管控,确保好的政策法规起到好的效果,让脱水蔬菜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助力。为此建议:
一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政治站位。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主动服务脱水蔬菜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兴化脱水蔬菜行业作为兴化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帮助企业制定统一规范的认定标准,避免在质量把控、标准认定上尺度不一,导致地理标志特色产品出口创汇受到影响。脱水蔬菜行业作为兴化拳头产品,知名度比较高,在全市出口工业经济中占比份额虽然不算太高,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出口创汇是做出了贡献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确立服务意识,切实将服务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难,并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行动,做企业的热心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创造最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二是要加强政策法规解读,为企业用足用活政策打开方便之门。政府要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帮助职能部门熟记政策法规,灵活运用政策法规。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政策法规,从就简便利、让利于企的角度,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服务。例如:如何简化“免抵增值税”相关手续,改变现在繁琐的操作程序?怎样帮助兴东部分企业协调解决气费价格过高问题?食品初加工与深加工定性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坐下来协商,讨论制定出一份统一标准?是否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免脱水蔬菜行业部分社保、水电、检测费用等等,这些问题对管理部门无足轻重,但对企业来说却非常迫切希望能得到解决或有所改变。
三是政府要加强管控,突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力避各自为战、政出多门。政府应建立协调机制,在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切实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协调相关政策法规的操作规范,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因为同样类型的问题这个部门的审核通过了,到那个部门却无法通过,使企业无所适从。在产品许可服务方面,泰州市行政审批局如何加强对兴化市的指导与沟通,就生产许可事宜进行协商,以便形成两地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避免企业的无所适从。
四是要切实加强信贷扶持力度,多做雪中送碳的好事。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对银行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对银行实施信贷提出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帮助那些运行质态正常,但资金周转一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督促和鼓励银行多做雪中送碳的好事、实事,少做或不做锦上添花的“差事”,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添砖加瓦。(泰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兴化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