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人才 > 人物风采 > 科技工作者建议
加快泰州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的研究

  

行业协会商会作为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纽带,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中具有“传送带”和“上挂下联”的重要功能,是多元社会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第三方力量。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脱钩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力求发挥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泰州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本文对这一改革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为加快泰州市行业协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改革起步较早、推进有力

泰州市行业协会改革起步较早,主要目的是在调整行业协会的布局过程中,完成政会分开,实现协会体制转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通过五年多的实践,行业协会的机制转换和布局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2013年以来,80%原来隶属于政府的行业协会实行机构、职能、资产、人员、党建、外交分离,机构、人员和财务与政府实现“三脱钩”,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结合各协会换届,到今年底将全部实现脱钩。

(二)专业分工更细、影响日趋广泛

据统计,2017年底,泰州市的行业协会已经发展到476个。行业协会不仅涉及餐旅、农贸、纺织、服务、交通、机械等传统行业,也拓展到了金融、通信、婚庆、再生资源等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行业协会的辐射面更广、分工更细,基本涵盖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规模、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如兴化市不锈钢行业协会、泰兴市宣堡银杏协会、泰州市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协会等。

(三)功能拓展、承接政府职能转换

在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中,发挥协会组织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换,在协助政策拟定、参与标准制定、加强行业监管、维护行业利益、规范行业自律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提升了行业协会商会的影响力。行业协会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有着紧密关联。而当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具体化,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既有助于厘清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转移的“三张清单”,也可以促进行业协会监管体制的创新,建立多主体的联合监管机制,从而真正建立起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新体制。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认识不清、路数不明

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及社会舆论对行业协会地位、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行业协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行业协会的发展意义、发展趋势认识不清,习惯于把行业协会当作自己的附属机构,难以摆脱行政指挥的思维和方式。一些行业协会在脱钩改革前的定位一般是业务主管机关的下属单位,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脱钩改革中未能对行业协会的性质、角色和职能等加以明确,脱钩后行业协会原本发展凭借的政府力量消失了,致使有些行业协会至今未有准确的定位。目前,全市行业协会发展状况良好的约占三分之一,大部分行业协会还未找到属于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二)覆盖面不广、活动不正常

近几年兴起的医药行业、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行业以及与全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行业协会还比较少。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泰州的一些与入世关联较大的产业领域,行业协会的组建和发展严重滞后,普遍缺乏行业协会的有效服务。因此,行业协会还不能有效覆盖全部产业,一些行业缺乏协会组织和众多企业游离于行业协会之外的现象同时存在。少数活动比较正常的协会未能聚焦自身主业,对维护会员企业权益和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履职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入会的积极性,行业协会权威性和代表性不强。

(三)         服务创新欠缺、资金来源不畅

不少行业协会开展服务活动的创新性和新颖性不足,未能发挥其凝聚行业、服务行业的作用。资金来源一般靠收取会员缴纳的会费,在泰州市正常活动的行业协会中,真正来自企业的会员不多,因此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足,致使一些行业协会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且脱钩改革后,一部分在脱钩前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行业协会,一下子失去了资金和支持,“断奶”后的行业协会的发展陷入困境,面临生存危机。

(四)政策扶持缺位、监管不到位

行业协会“脱管”后,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协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所放手,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扶持措施。在行业协会的管理方面,民政部门把更多精力放在审批上,而对行业协会的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知识,出现无心、无法、无力的现象。一些政府部门狭义理解“脱钩”的含义,认为既然不存在人财物、职能等各方面的隶属关系,就一推了之,对应该履行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正常管理工作也一起“脱钩”,缺乏有效的机制约束,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管理出现了真空期,导致脱钩后行业协会失位。

(五)自身发展活力不够 、 后劲不足

部分行业协会尚未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存在内部治理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民主管理不落实、财务管理不透明、自律性和诚信度不高、社会公信力不足等问题。一些协会普遍存在工作人员老龄化、知识及学历不高、专职人员数量少、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不少协会对行业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掌握不全,缺乏对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创新性的研究和思考。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修订出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着重于对行业协会与其他社会团体进行区别分类,除了明确行业协会的性质、组织原则、职能作用、社会地位等本质属性之外,还应明确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支持和监管的界限等问题,研究制定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的办法,明确部门职责,健全管理体制。形成对行业协会转型时期的规范化管理,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

(二)建立多主体联合监管机制

要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尤其是民政部门和原业务主管机关之间的监督职责分工,虽然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解体,不是挂靠单位在法律层面不再承担相应的具体管理责任,但是作为行业管理的主导部门,对行业内的协会及其他社团组织,仍有业务归口管理的职责。同时,各政府监管主体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通过信息公开、网上办公等方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促进多主体对行业协会的有效监管。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的“负面清单”,防止将资源依赖的渠道向企业倾斜,从过去的行政依附变为企业依附,防止出现乱收费、乱评比、乱表彰、乱认证等增加企业负担行为的发生。

(三)打造政府职能转移“三张清单”

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市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工作,规定通过资质认定的社会组织有资格承接全市范围内各级政府部门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和购买服务项目,年内全面出台政府向社会转移非行政职能事项目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录“三张清单”。加快实施政社脱钩,推进社会力量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从政府的支持策略、改善留人的社会环境、行业协会的应对措施三个层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政府的支持策略包括: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优化人才市场内部机制、招引人才的同步优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搭建培训平台等,为行业协会引人、留人提供支持;改善留人的社会环境包括:树立行业协会新形象、提高社会责任、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机制。行业协会的应对措施主要是通过完善的招聘机制招引人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模块对行业协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现行业工作人员的体面就业,增强行业协会留人的内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

(五)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探索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建立行业协会孵化基地,切实解决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服务所面临的资金、场所等困难,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帮助行业协会提升能力建设水平;二是规定并落实脱钩后行业协会享有的税收优惠待遇,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在规定的年限内减免所得税,使得脱钩后的行业协会有自身运作资金和行业治理有充足的治理资金;三是对行业协会的社会捐赠、政府拨款、会费等免收所得税,给予脱钩后的行业协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同等待遇;四是对行业协会的捐赠人和捐赠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引导社会捐赠不只是流向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五是支持行业协会建立多元化收入体系,引导通过创新服务提升基础性服务,增强个性化服务。

(六)拓展服务职能

一是制定行业标准,实施认证,开展行检行评;二是结合本行业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培训等服务性工作;三是利用信息优势,组织联合攻关,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四是帮助会员单位解决经贸纠纷,维护本行业和企业的利益;五是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避免因脱钩改革造成的真空;六是快速提供行业发展最新信息,提供必要的行业调查;七是指导或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八是搞好对外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迅速提高自己。

 

课题组组长:张  薇  孙  雷

课题组成员:潘时常  董文虎  张  婷  戴祝英 

执      笔:张  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