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娄勤俭提出:要“扎实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7月4日市委常委常胜梅在大运河文化带泰州段建设调研座谈会中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泰州要重视一带(老通扬运河)、一圈(凤城河)的文化带建设”,要求大家“对大运河文化带(泰州段)建设贡献智慧”。
2015年我们以泰州市科技工作者建议的形式,曾书面向泰州市领导提交《关于做好老通扬运河(泰州段)申报国家文保单位前期工作的建议》和附件《老通扬运河整治中历史文化的运用及建议新增景区的初步创意》的几位老同志,获悉这些情况后,非常振奋,对此建议中部分设想有望付诸实施更有信心。今再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度,并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泰州要做好“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的构想,除了董文虎已在座谈会口头上所提“顶层策划、部门推进;拆除违章、修复空间;止污治污、改善水质;调控水位、激活水体;坡栽草皮、岸植桃柳;节点设景、汉唐明清;文‘化’视野 、装饰桥栏;路网码头、水通游船;汉代水工,理当申遗;保护利用、代代传承”原则建议外,再提3方面建议供市领导参考。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几个理念方面的建议
1、树立以老通扬运河文化带引领当前我市文化建设的理念
老通扬运河和京杭运河始挖段,最初都叫“邗沟”,本属同一水系。老通扬运河,本应与比其迟480多年的西兴运河(浙东运河最早开挖段)、比其迟780多年的通济渠(隋唐运河最早开挖段)等,均和京杭大运河一同打包以“中国运河”的名义进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我市当初个别部门负责人,反应迟钝错失良机。就泰州而言,老通扬运河这“一带”的文化建设与国家、省所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联度最大。泰州市,能被省纳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8+3的构架中,正缘于此。按照省委“走在全国前列”的决策思路和跟上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伐,建议将老通扬运河“一带”放在泰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位,并以此引领我市整体文化建设。泰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具有海陵、姜堰的文化乃至历史上属泰州范围内涉及运河的文化,都是泰州文化的大泰州文化理念。例如:天目山古城是江淮地区最早的古城址遗迹,比始于2400年前的扬州古城至少要早600年以上,且姜堰以“堰”名城,宋高宗下旨烧堰,都是与老通扬运河相关的水城一体运河文化;里下河治水、抗灾、自流灌溉、农耕文化、里下河文学流派……都是可以深化研究、挖掘、打造的大运河文化。都可以成为结合城市街区和美丽乡镇,改造、建设、开发或与其他项目融合包装的文化工程节点。
2、坚持泰州的水域只能拓,不能占的理念
江淮海三水孕育了泰州,泰州因水而兴。泰州一直打水城、水乡的牌子,泰州水文化建设,已进入全国较前的行列。但多年来对水体、水面积、水环境的保护不够。现在,泰州人均水面积,仅为建国时的1/3。其中:1/3因人口增长而缩小,另1/3则是填河造田和筑路、建房的城镇化建设造成的。“一带一圈”文化建设,首先要尽量修复“一带一圈”的水域面积、恢复生态形的河坡;打造出宽阔滨河绿化带、“街河并行”的(人、车可行)路以及留足修复或建设历史文化节点的空间。现在农业生产,国家粮食通过13连增,去年已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城镇空间当有所拓展,中央一再号召要“建设美丽中国”、“山水田林湖五位一体”,要“扩大森林、湖泊、湿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泰州应该下大气力把一些空间,用于扩水、造景,做好水的文章,把一个名副其实的水城、水乡留给全民、留给子孙,要把与河争地、与民争景、公权私化的河段,逐步修复改造过来,还地于水,还景于民!例如:能否将西城河修复到宋代的宽度、修复拓浚做足老通扬运河及其生态的自然河坡、修复市河、开挖海军湖以及恢复胡锦涛2012年12月回泰州时提及的南城河西段等。
3、建立“一圈”文化带与泰州老城“双修”、推进老城全域旅游统一规划的理念
“一圈”的建设,要打破凤城河、海陵区各自自成体系的建设的机制,要尽量拓宽凤城河文化建设的陆基空间。千万不要再一提凤城河建设,就想占用水面做文章,凤城河的水面,只能修复拓宽,不能再缩小了!再缩小,就会把泰州素来引以自豪的凤城河宽阔之美,被占得没有了!要把拓展修复与城河、老城“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街区建设、社区改造升级,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与凤城河文化带建设
融为一体考虑,并打包规划成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项目,纳入城市第4轮《总规》修编之中,以促进泰州老城区向全域旅游发展。
4、形成泰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优先融入盐税文化的理念
老通扬运河开挖初始目的,一为运盐、二为经海陵“太仓”运粮。历史上的泰州临海产盐,老通扬运河的开挖,为泰州带来了淮水,发展了盐运和农耕,带来了盐税、粮食;又因泰州上下河交汇,通江达海,存在水位差,筑坝控水,上下河运输要翻坝而行,便于管盐、掣盐、收取盐税,在泰州收取盐税,带来了海陵、姜堰城区和塘湾、白米等乡镇的兴盛。泰州有“一州盐赋过唐天下”之说。从唐至清,泰州盐税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近30%~50%的财源。泰州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繁荣,与历史上泰州是国家盐税收取重镇密切相关。2016年建成“江苏盐税博物馆”后,国家税务总局党校随即送来“现场教学基地”的牌子。据说,原国家税务总局亦曾有将此馆升格为“国家盐税博物馆”的打算,遗憾的是此馆建成,至今已逾1年半,仅成为领导等内部参观的一处专用景观,迟迟未对公众开放,更未对外宣传,可惜了这一泰州宝贵的文化资源!
老通扬运河(泰州段)文化的核心,一为水文化、二为运盐文化和盐税文化(不是盐城、南通的产盐文化,也不是扬州的盐商文化)。泰州“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水文化与盐税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主题。
二、“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节点)基本构想
泰州“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节点)基本构想见“大运河文化带(泰州段)建设节点名称及相关项目表”。具体内容简介另见附件:《大运河文化带(泰州段)建设节点概念策划》。
大运河文化带(泰州段)建设节点名称及相关项目表
河 名 | 序 号 | 文 化 节 点 |
文化建设 项目名称 | 文化建设构想和受其影响 可能结合或连动开发项目 |
汉 运 盐 河 | 1 | 江淮门户 | 民国工业遗址保护升级 及九里社区改造 |
2 | 名酒飘香 | 梅兰春“秋露白”酒 文化园 |
3 | 唐寺宋园 | 设在海陵西池寺接待日本遣唐使群雕、建文(天祥)园 及设大型生态花鸟虫鱼市场 |
4 | 碑亭清风 | 税碑亭、高桥升级及两岸设泰州相对集中的古文玩字画市场 |
5 | 三英正气 | 在葫芦岛上建三英(李庭芝、姜才、孙虎臣)祠及在三水湾东南侧 建西式餐饮水景廊 |
6 | 塘湾起凤 | 拓浚汉运盐河梗阻段及改造新大街街区 |
7 | 海陵古仓 | 重建古仓(水利局已推进)、 设跨河桥、恢复古街 及建大型生态粮食、良种交易市场 |
8 | 海不扬波 | 龙浄寺扩增祭拜龙王场所 及调整海陵、姜蔬菜生产基地、建大型生态菜蔬交易中心 |
9 | 棋艺天下 | 续建(南延)河滨广场 及建黄龙士国际棋艺文化馆 |
10 | 父子筑堰 | 人民公园提档升级做大水利文化文章 |
11 | 天目溯古 | 深化遗址研究及 建天目山石刻文化园(已由签约) |
12 | 代代雄鹰 | 立英烈雕塑 及建青少年军事教育特训基地 |
13 | 白米米白 | 白米镇老街区改造提档升级 |
凤 城 河 | 1 | 泰坝掣盐 | 江苏盐税博物馆升级为中国盐税博物馆(有资源及策化)及西仓路街区改造 |
2 | 光孝吉祥 | 充实光孝寺“吉祥园”吉祥文化元素 及五一路西段北片街区改造 |
3 | 悟道养生 | 城隍庙修复完缮 及邑庙街养生文化街区打造(已推进) |
4 | 南山福寿 | 南山寺福寿文化街区打造(已启动,尚无街区完整的文化策划) |
5 | 许氏南园 | 复建南园(有空间,待策划) 及南园文化街区改造 |
三、几点建议
1、为汉运盐河正名
汉吴王刘濞为运盐,专门从扬州的邗沟向东至海陵县的大海边,开挖的这条河,2000多年来,有十多个名称,而“老通扬运河”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开挖新通扬运河时才有的。汉时尚无通州,“通扬运河”之名,也迟至清宣统三年(1911)才有,须为此河正名。建议将“老通扬运河”更名为“汉运盐河”。对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加名正言顺。要让此河的历史文化,通过正名,直观的彰显出来。河道更名与道路更名不同,不会直接牵动老百姓,操作成本低。如能在此河与其他相交河道的交汇处,设置自然石河名标识或汉阙式河名标识,则更可使泰州的印记文化个性化、艺术化。
2、让“一带”通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要加强“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首先要让“一带”通起来、活起来、美起来,让汉运盐河焕发青春。建议充份运用姜堰白米节制闸和老328国道沿线的控制闸,改建海陵老通扬运河钢坝闸为套闸、抬高改造沿线低矮桥梁,并拓浚2公里塘湾卡口河段,确保40座以上的游船能从汉运盐河泰州段西头游到东头。沿河两侧绿化及大田种植要适当注重彩化,以供游客观赏。视野内的村镇建筑,要注意保留地方美的个性,让人记住“乡愁”。
3、“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及与之相关项目应同步纳入城市《总规》
“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节点)的建设,必然会带动周边社区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项目又必然会带动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兴趣。既能发展生产,又能减轻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的地方财政负担,相得益彰。因此,“一带一圈”文化带建设(节点)和社区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项目用地,都应纳入我市第4轮城市《总规》修编之中,为日后项目推进创造条件。
4、建立“一带一圈”文化研究机构,加强、深化相关研究
由泰州市水文化研究会和泰州学院中的人文学院,联合组建“大运河(泰州段)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有关大运河泰州文化的理论研究。使泰州相关文化,能在大运河文化中占据一定份量。
由市文化(旅游)局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组织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参与策划的社会人士和老师,成立泰州民间文化及非遗研究院,开展泰州“一带一圈”及里下河地区的非遗挖掘、研究、整理、宣传工作。
扩大泰州里下河文学流派工作室研究范围,开展对历代泰州人氏和在泰州创作的外地历史人物创作、参与创作、组织创作或编纂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戏曲作品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工作,并为当代泰州里下河文学、艺术流派作家采风,提供一定条件。
5、推进涉水物质文化遗产申保工作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有关我市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工运河以及其它涉水物质遗产申报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和开展申请文物保护工作。
建议人:
泰州市水利局原局长董文虎 泰州市文联原主席陆镇余
泰州市科协原主席潘培时 泰州市社科联原主席潘时常
泰州市人大法工委原主任蔡锦云 泰州市民宗局原局长赵克俭
泰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原调研员杨明良 泰州市文管会原副主任黄炳煜
泰州市国税局原副调研员王申筛 泰州市史志档案办原处长周光明
泰州市水利局原副主任科员魏扣宝 泰州市政府办信息中心杨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