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泰州市科协、泰州市机器人学会组织部分专家对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泰州神州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林海集团和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泰州企业的生产线和制造车间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召开产业技术论坛和专家座谈会。通过考察、交流和研讨,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在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壮大了企业甚至在业内已经产生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提升方面,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不少困难甚至是瓶颈,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对论坛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为加快泰州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和基础
1. 部分产业优势突出。我市企业已基本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以通用装备制造业为主导、零部件制造业为支撑的门类较齐全的装备制造体系,部分领域形成一定基础,形成了罡阳股份、林海动力和太平洋精锻等一批制造型企业巨头。
2. 产业链相对完整。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拥有机器人、3D打印、专用智能装备以及高精基础零部件、人工智能等核心零部件所有门类,产业链相对完整。
3. 产业氛围良好。在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引领下,我市多次组织举办机器人竞赛和智能制造产业论坛,为我市智能制造产业聚集资源、统筹规划起着积极作用,产业氛围较为活跃。
二、存在问题
1. 大而不强,缺乏泰州品牌。我市制造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工业实力基础雄厚,但后劲发展不足,未形成规模,制造型科技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整体缺乏争创一流的基础。
2.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落后。我市制造型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侧重于技术引进,自身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缺乏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环节薄弱,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整。
3.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多数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仍存在引进和仿制。特别是智能制造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不管是传统工业控制领域,还是信息化领域,都难以满足企业智能化改造要求。
4.瓶颈一致并突出。那就是缺少人才。缺少掌握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在企业逐步壮大并竞争国际市场中,无论是产品研发、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运行与管理、国际市场开拓与国外并购及投资运行,都显得力不从心,人才需求呼声突出。
三、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产品和服务。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立足我市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重点方向,加快发展自主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装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以及相关智能制造技术,争取在新型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测量仪器仪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智能核心领域取得突破,尽快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
2. 建设一个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提升智能制造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市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整合制造业过程多个环节服务资源,为制造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强化配套协作服务,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配套协作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提供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提供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网络基础设施服务。
3. 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针对我市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产业,积极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智能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康复设备,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产品。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及集成制造系统,着力研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关键功能部件及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和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突破。
4. 建立我市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政府主导、各级部门支持并积极服务,发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优势,主动对接企业;企业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认真制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战略,并建立完善的校企深入融合机制和体制,主动走进学校,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变成企业课程走进校园、把学生作为后备人才带进企业的培训课堂,全程参与人才的成长进程。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培训方案,形成从技术工人、技师、技术员、工程师、国际技术商务人才、工业技术经理、企业技术经济经理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技能、技术人才的校企共同培养体系;政府从政策、资金、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积极探索和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双元人才培养机制,多方动员、多元参与,建立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长久机制。
5. 政府主导建立我市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立我市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与转移中心,发挥各方的优势,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研发、攻关,成为我市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和向智能制造迈进的推进器。
总之,加快提升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确保催生一大批智能制造先进企业,创造泰州智造、中国智造,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资源有效地深入合作,从根本上用实际举措和行动,才是实现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举。
建议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 王景川教授
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主席 张宏杰 教授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院长 李曙生教授
泰州市科协副主席 谷少平
泰州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 李国平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 苏磊教授
泰州机器人学会副理事兼秘书长 王刚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