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人才 > 人物风采 > 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
朱炳良:难题“圣手” 匠心良医

1960年,朱炳良出生于靖江惠丰公社五星大队(现属江阴-靖江工业园区)。1977年,朱炳良高中毕业,恰逢国家恢复高考。经过两年努力,他考取大学,并听从父母的教导,走上了从医道路。2000年9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正式组建消化专科,朱炳良担任科主任。科室刚建立时,专科医生仅有3名,人员、技术、设备均比较薄弱。在朱炳良的带领下,十几年间,消化科由弱变强,人员梯队建设完善,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有多项技术达到省重点专科标准,设备配置也是国内一流,在泰州市和省内影响逐渐扩大。2016年,朱炳良转任靖江市人民医院胃镜中心负责人,精心培养年轻医生的内镜操作技能,他一边教学,一边仍在探索消化内镜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解决棘手病症。每一次抢救重症病患,都是从死神手中抢生命的搏斗。

提起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朱炳良,科室同仁们都会翘起大拇指,赞他为解决疑难杂症的“圣手”。作为胃镜中心负责人,朱炳良多次带领团队,闯过了医疗过程中一个个难关,为患者解决病痛,带去健康。

2018年秋季,市民章林(化名)胃切除术后已有2年多,有一天吃了大量柿子,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章林也没当回事儿,可几天后他开始呕吐,吃不下东西。胃镜检查后发现,章林残胃内有一巨大的、形似鹅蛋的物品,医学上称之为“胃柿石”症。“胃柿石”是由柿子在胃酸作用下鞣质与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后者与果胶、树胶及纤维素黏合在一起而形成。

不管多么困难也要拿出这个结石,为患者解决病痛!朱炳良和他的团队决心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哪怕费时再长、消耗精力再大,一定要完成任务。他们医护配合,运用娴熟的内镜技术,动用异物钳、碎石器、取石篮等多种工具,硬是一点一点地将胃柿石切割、取出。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胃镜进出上消化道20余次,最终将捣蛋的石头全部取出。这时时针已指向下午1时,朱炳良和同事们累得浑身是汗,筋疲力尽,但内心却如释重负,十分欣慰。

面对患者的感谢,朱炳良总是很谦逊,他言语轻柔,步履轻快,穿梭在病房、操作室、门诊室之间,忙个不停。他说,自己遇到了好时代,当了医生,可以为群众服务。都是革命军人的父母曾教育他,为人要正直、诚实、讲信用、公私分明,要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没有匠心,难成良医”,在朱炳良看来,所有良医就是一辈子守在病患身边,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匠人心怀是做不到的。每当患者恢复健康感谢他时,他都会轻柔地说:“没什么,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